中国古代文学史(下册)元明清文学,笔记怎么写?

中国古代文学史(下册)元明清文学,笔记怎么写?

宝子们大家好!中国不知道大家古代文学篇复习得如何了?前几篇推送的古代反响都很好,所以学姐快马加鞭为大家又持续推送干货!文学文学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史下是元代文学的考点合集。

元代的册元历史不长,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(其时南宋尚未最后灭亡)算起,明清至1367年元亡,笔记只有96年。中国自蒙古王朝灭金、古代统一北方到元亡,文学文学则为133年。史下和前代文学相比,册元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明清成就在戏曲方面 。

戏曲是笔记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体栽,也是中国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,后人常把“元曲”和“唐诗”“宋词”并称,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。诗、词、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。代表作品有《窦娥冤》《西厢记》等。


本期干货速览

【国朝文派】【借才异代】【平话】【“说话”四家】【诸宫调】【董西厢】

【四大南戏】【叶儿】【套数】【带过曲】【元杂剧】【散曲】【元诗四大家】

【元曲四大家】【《东篱乐府》】【北曲】【南曲】【宫调】【铁崖体】 【衬字】

【《元曲选》】【《录鬼薄》】【四折一楔子】【旦本和末本】【楔子】【话本】【宾白】

国朝文派

随着金朝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,生活在金国的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吸收、融合,金诗也逐渐走向成熟,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。蔡珪、王庭筠、党怀英等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,被金末的元好问称为“国朝文派”。国朝文派出现后,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。

借才异代

金初文坛的作家,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,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,如韩昉等;二是由宋入金的文士,如宇文虚中、吴激、蔡松年等。占据金初文坛的,几乎全是由宋入金的作家。清人庄仲方在《金文雅序》中称这种现象为“借才异代”,此说揭示出了金初文学的起因及性质。

平话

宋元的讲史话本,又称“平话”。“平话”是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;作品间或穿插诗词,也只用于念诵,不施于歌唱。另外,称之为“平”,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,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丽趋于平易。宋元的讲史话本,实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,亦文亦野,别成一家。

“说话”四家

“说话四家”是指是小说、说经、讲史、合声(生)。小说,以讲烟粉、灵怪、传奇、公案等故事为主,说经,即演说佛书;讲史,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。后一种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,如“指物题咏,应命辄成”之类,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有别。所谓说话的家数,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。

诸宫调

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,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。所谓诸官调,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,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,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,与唱词配合,叙述有人物、情节的长篇故事。而每种宫调,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,套曲少则一二首,多则十多首。

董西厢

董解元的《西厢记诸宫调》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。它热情地歌颂爱情,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。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、人物关系、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,因此,《董西厢》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,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敌事。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,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丰满。在艺术方面,它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,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,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的恋爱故事,又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。

四大南戏

《荆钗记》、《刘知远白兔记》、《拜月亭记》、《杀狗记》四部作品被合称为“四大南戏”。《荆钗记》歌颂“义夫节妇”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,体现了元末把书生作为歌颂对象的风气,也与在南方戏剧圈中较多强调伦理道德的总体倾向一致。《刘知 远白兔记》描写了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传奇经历,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,文字质朴通俗,还保存着一些古代农村风俗和情趣。《拜月亭记》描写了战乱背景下穷秀才蒋世隆和尚书之女王瑞兰的爱情故事,歌颂了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,批判了嫌贫爱富的行为,写出了广阔的社会风貌。《杀狗记》强调只有手足之亲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,狐朋狗友不如不交。此剧因涉及财产纠纷而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,具有现实的意义,受到大众的欢迎。

叶儿

小令,又称“叶儿”,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。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。单片只曲,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。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,还有一种联章体,又称重头小令,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,组曲中的各支曲子在内容上互有联系,但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组曲,最多可达百支,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。

套数

套数,又称“套曲”、“散套”、“大令”,是从唐宋大曲、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。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,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,各曲同押一部韵,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。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,它们一为短小精练,一为富赡雍容,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。

带过曲

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。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,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。带过曲属小型组曲,与套数比较,其容量要小得多,且没有尾声。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。

元杂剧

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。主要特点是:由“四折—楔子”构成;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;楔子的篇幅叫段,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,起“序幕”的作用;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,加以正旦为主的戏里,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,其他角色都不唱,只用旁白。在金、元之交,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,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、马致远、关汉卿等,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。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,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。

散曲

散曲是用来清唱的曲文,性质上更近于合乐的诗歌。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,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。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,散曲具有生动活泼、通俗易懂的特点,“文而不文,俗而不俗”。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。

元诗四大家

“元诗四大家”是指虞集、杨载、范梈、揭傒斯四人。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,所以备受时人称誉。“元诗四大家”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。他擅长律诗,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,都写得格律严谨,隶事恰切而深微,意境浑融,风格深沉。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,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,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。范梈最长于歌行,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,颇有杜诗沉郁凝练之风。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,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,别有寄托。

元曲四大家

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,但关汉卿、白朴、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,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。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,作品内容丰富,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,语言雅俗共赏,代表作品有《窦娥冤》、《单刀会》等;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、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,代表作有《梧桐雨》、《墙头马上》等;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“叹世”、“归隐”,咏唱男女爱情,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《汉宫秋》;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爱情剧较为优秀,如《王粲登楼》、《倩女离魂》等;而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。

《东篱乐府》

散曲别集名,元人马致远撰,为元代前期作家散曲作品留存最丰富者。马致远,号东篱,为元代杂剧名家,主要作品为杂剧《汉宫秋》,东篱散曲之作风,豪放清逸而不离本色,盖以其早年怀才不遇之抑郁,中年之放旷,晚年之闲适,种种心情,尽寓寄于其散曲之中。故题材复杂,气概潇洒,机趣绝妙,不独自见一己之成就,亦扩展元代散曲之范畴,提高散曲之意境。其作品皆情景生动,凝炼清新,王国维比之于诗中之李商隐,词中之欧阳修。

北曲

是宋元时期北方戏曲、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,大都源于唐宋大曲、宋词和北方的民间曲调,并且吸收了金元音乐,盛行于元代,用韵依《中原音韵》。音乐上用七声音阶,声调上遒劲、朴实,大多用弦乐器伴奏,因而有“弦索调”之称。元杂剧都用北曲,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。

南曲

是宋元时南方戏曲、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,大都渊源于唐宋大曲、宋词和南方的民间曲调,盛行于元明。用韵以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,有平上去入四声,明中叶以后也兼从《中原音韵》。音乐上用五声音阶,声调柔缓婉转,以萧笛伴奏。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。

宫调

古代戏曲、音乐名词。近人吴梅曾解释说:“宫调者,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。”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,定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、变宫、变徵为七声,是乐律之本。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“宫”,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“调”。以七声配十二律,可得十二宫、七十二调,共为八十四宫调。但俗乐多不全用,常用的有五宫(仙吕、南吕、中吕、黄钟、正宫)四调(大石、双调、商调、越调),合称九宫调。元曲中一套宫调须得一定的曲牌配合,其所用曲牌大多出于金院本之大曲、唐宋词以及隋唐以来雅乐诸宫调的各曲。

铁崖体

元代诗人杨维桢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。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、面目雷同的诗风,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,从而形成“铁崖体”。最能体现“铁崖体”特色的,是他的乐府诗。这些诗多半是咏史、拟古之作,题材内容并不很新鲜,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。他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、杜甫、李贺等人的长处,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,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。

衬字

所谓衬字,是指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。衬字不占谱,不拘平仄,在句首、句中和板式较紧密的地方,可以酌用衬字。衬字用到曲词中,使文义流畅,歌唱时亦有清新疏密之致,所以衬字便于歌唱,也利于行文。但衬字加入句中,绝不可影响原文的意义。

《元曲选》

《元曲选》,又称《元人百种曲》,明人臧懋循编撰的元人杂剧集,共一百卷,其中有元人杂剧九十四种,明初杂剧六种,现存杂剧约一百五六十种,大多是依赖这本书流传下来的,该书所选包括马致远、关汉卿、王实甫等剧作家的剧作,其目的在于汇集元剧杰作,历选皆善本,所录剧作皆文字通顺,对白齐全,每折后皆有音释,但有些经过编者修饰整理,有失原剧风貌。

《录鬼薄》

钟嗣成的《录鬼薄》,大致上按时间先后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。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 152 人,剧目名称 440 余种,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。在为剧作家立传过程中,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。钟嗣成还记录了一些剧作家的创作活动和成员构成的具体情况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。

四折一楔子

“四折一楔子”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,合为一本,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,有时再加一个楔子。所谓的“折”相当于现在的“幕”,是音乐组织的单元,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;四折即是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尾四个阶段。元杂剧在四折戏外,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,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,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,称为“楔子”。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,称为开场楔子;置于各折之间的,称为过场楔子,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
旦本和末本

杂剧的剧本分为旦本和末本,由主角一唱到底,其他角色均不唱。如《望江亭》一剧是旦本,由正旦谭记儿主唱,正末白士中不唱。《汉宫秋》一剧是末本,正末汉元帝主唱,正旦王昭君则不唱。楔子则可以由主角以外的配角唱。

楔子

“楔子”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。元杂剧四折之间,大多表现出情节起、承、转、合的变化。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。少数剧目是多本的,楔子可没有,也可以用两三个,楔子通常只有一、二支曲,不限何种角色演唱。

话本

说话艺人的底本,往往只是略具梗概的提要,编印成书,就成为一种通俗读物,形成—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,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。话本一般指小说、讲史、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,但傀儡戏、影戏、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,也称作话本。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。又有人只把小说家的底本称作话本。

宾白

宾白是元代戏剧剧本的组成部分,是剧中人的说白,因“唱为主,白为宾,故曰宾白”。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,分对白(角色之间的 对话)、独白(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)和旁白(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、带白(插在曲词中的说白)等。它还有散韵之分,散白用口语,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,不仅用于叙事,还用作抒情。

有想法的可以讨论!

24文学考研交流地~

下期见!